愿意写、认真写的,至少态度是积极的;
写得言之有物、逻辑清晰的,说明脑子清楚,有想法;
能提出专业建议的,则体现了其专业素养和思考深度。
这相当于一次无声的摸底考试。
而随后的一对一访谈,则是基于书面汇报的深化和验证。
有了书面材料打底,访谈效率会高很多,可以直奔主题,深入探讨。
同时也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,观察对方的反应、情绪,更好地判断其真实想法和潜在能力。
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他就能对团队的核心骨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,也能从中发现那些真正有想法、能做事的人才。
接下来几天,李文涛一边处理日常事务,熟悉各个项目的进展,一边仔细阅读陆续提交上来的书面汇报。
正如他所料,汇报的质量参差不齐。
有的洋洋洒洒数千字,数据详实,建议具体,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和思考;
有的则寥寥数百字,泛泛而谈,多是些正确的废话;
还有极少数拖延甚至敷衍了事。
他特意留意了张福全、赵宏明、徐双龙以及解决方案部部长赵坤的汇报。
赵坤的汇报篇幅不长,但逻辑极其严谨,观点犀利,直指跨部门协作中的深层矛盾,彰显出其老辣的经验和高层视角。
虽说对方兼任了解决方案部部长,但实际上赵坤是和自己平级,也是汇报给陈总的。
布置作业的小杨明显忽略了这一点,但人赵坤总还是把“汇报”材料提上来了,且言之有物。
It真是能人不少啊,赵坤总就这养气功夫都值得他李文涛学习。
赵宏明的汇报充满了技术细节和具体案例,聚焦于系统实施流程中的瓶颈和自动化改进可能性,典型的实干派风格。
徐双龙的汇报则显得四平八稳,既肯定了现有成绩,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区域It服务标准化和知识沉淀的建议,看得出经过精心打磨,带着几分谨慎和试探。
张福全的汇报情感色彩最浓,大篇幅描述了运维团队的不易和取得的成绩,但在改进建议方面相对笼统,多是一些“加强培训”、“优化工具”之类的常规表述。
李文涛将所有汇报中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逐一摘录出来,分类整理。
他发现,员工们提及的“做得好的方面”高度集中:流程规范、技术积累深厚、团队执行力强、关键时刻能扛事、陈总领导有力方向清晰。
而“改进建议”则五花八门,但经过归纳,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:
工具平台自动化程度有待提升;
部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;
跨部门协作存在壁垒;
知识共享不够顺畅;
一些老旧系统技术债沉重;
以及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可以更清晰。
这些发现让他心中渐渐有底了。
陈总强调的“稳定”,恰恰是部门最大的优势所在,需要呵护和保持。
而“提升效率”和“适度创新”,则与员工反映最强烈的改进点高度重合。
这说明上下同欲,改革的内在动力是存在的。
他尤其注意到,关于自动化、工具化、知识库优化、AI辅助运维等方面的建议,与陈默提到的“创新”方向不谋而合。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