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硅集团对车价的初步确定暂时没有与机构股东进行沟通。
除了刘琬英,除了要带队去欧洲帮忙的熊潇鸽,除了来临港商讨抖音又顺便专门来看定价情况的徐欣……
俞兴忽然发现,好像也不算没进行沟通。
补贴,毛利,销量目标,市场体系。
熊潇鸽匆匆来去的带着碳硅集团的高管前往欧洲,没有对此细究,但徐欣免不了提出异议,核心就两个字——激进。
毛利率太低,补贴退坡后的风险很大。
最重要的是,虽然俞兴有尽快让碳硅集团上市的意图,但实际上很难评估它到底什么时间能上市,也就意味着,如果在补贴退坡之前没能上市,强烈的冲击极可能大大延缓上市进程,进而又放大今日资本的投资风险。
徐欣的立场很清晰。
俞兴则是很不解:“你早干嘛去了?”
“你早也没和我说啊,你这个单车成本这么高,就不能再往下压一压吗?”徐欣盯上了成本问题,“你那个双叉臂不能换成麦弗逊吗?你里面的内饰减一减,七七八八的总要把毛利预留出来啊。”
俞兴只能再详细的聊了一遍规模效应对成本的降低,剖析“九州”品质的重要性。
以及,他也提到基于如此定价后的销量与成本目标。
目前最不清楚的就是2017年的补贴政策会是什么样,明年最高5。6万,后年预估在5万左右,碳硅集团内部按照最坏的打算是2017年全面取消现金补贴,也由此提出要把单车成本压到28万左右的目标。
如果通过规模效应把单车成本降低到28万,预留15个点的毛利,没有补贴的情况下是32。2万,如果是20个点,售价是33。6万,乐观来看,两年时间里营造口碑和品质,到时或许也能在市场里一战。
碳硅集团想要28万这个成本价,明年如能达成5万销量,后年的销量目标便是8。5万辆左右,也就是70%的涨幅,如果达不到预期,假设只有4万销量,后年就需要至少9。5万辆,要做到138%的销量涨幅。
明年销量再低的话,即便后年能爆发,生产线也难以承担更大的压力,就必须扩展投入或者新增产线,额外再多出时间与资金成本。
徐欣倒是能听明白俞总谈到的28万关键成本目标,只是仍旧觉得激进。
不管是4+9。5还是5+8。5的两年目标,都不是很容易达成。
“我觉得还行,这两年有补贴,车还是很超值的,大家能买到的是低于成本价的车,单是超强钢的应用就是一流的了。”俞兴表示乐观,“如果能达成这样的两年目标,我相信后续的客户也就会更加认可,而且,我们到时也能上国产的空悬,类似这样赋能的科技价值会不少的。”
碳硅集团的单车成本32万,消费者买入的落地价29万,中间是由国家补贴买单了,另外还不用缴燃油车所需的购置税。
明年推出的“九州”只有顶配车型会有进口的空悬,后续必然是要把国产空悬下放到全系车型。
徐欣问了个碳硅内部问过的问题:“要是做不到怎么办?”
“还能怎么办?”俞兴只能答道,“咱们一起扛啊,我是股东,你就不是股东了?”
“……”徐欣又问了个被问过的问题,“有信心吗?”
俞兴点头:“百分百的信心。”
徐欣沉默一会,忽然问道:“这样的销量目标如果真能做到,碳硅集团是不是就杀入SUV前十的榜单了?”
她考虑完已经存在的风险,现在便开始思考利益。
“你要加定语啊,如果是二十多万起步,就25万吧。”俞兴思考三秒钟就有答案,“从25万到40万,明年能卖4万辆,我们就进入前十了。”
他随口列出几款知名车型,2。0的昂科威,国产降价的奥迪Q5,价格更低一些的大众途观,临近换代的奔驰GLK,以及本田、日产、丰田那三家,唔,福特锐界也不错。
徐欣听着这些熟悉的名字,突然有些心潮澎湃起来,问道:“真能做到吗?真能拼过它们吗?”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