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6年11月。
柏林的深秋之夜,寒风凛冽。
然而,1936年11月9日至10日这个夜晚,席卷德意士兰全境的不是自然的风暴,而是一场由仇恨和官方纵容所点燃的人为风暴。
这个夜晚,破碎的玻璃窗在街灯下反射出无数寒光,如同满地碎裂的水晶,由此得名——“水晶之夜”。
事件的直接导火索,是一名十七岁的德籍犹大青年赫舍尔·格林斯潘,因家人被德意士兰当局驱逐至波士兰边境的悲惨境遇而愤怒不已,在巴黎开枪击伤了德意士兰大使馆的一名三等秘书恩斯特·冯·拉特。
11月9日,冯·拉特伤重不治身亡。
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立刻抓住了这个“天赐良机”。
在冯·拉特死亡的当晚,于慕尼黑举行的纪念啤酒馆暴动老战士集会上,戈培尔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。
将个别事件上升为“国际犹太势力对德意士兰的恐怖袭击”,并暗示“党不应从外部组织行动,但也不应阻挠自发的民众抗议”。
这番讲话被各地的拿锤党部头目和冲锋队领袖心领神会,视为行动的绿灯。
顷刻之间,一场看似“自发”、实则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浪潮在全国范围内爆发。
冲锋队、党卫军成员以及被煽动的暴徒,手持棍棒、铁锤,冲上街头。
他们的目标明确:犹大人的商店、住宅、会堂。
繁华的商业街上,橱窗被砸得粉碎,昂贵的商品被抢劫一空或被肆意践踏。
犹大居民的公寓被闯入,家具被扔出窗外,书籍被焚毁。
古老的犹大会堂被点燃,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夜空,消防队奉命只防止火势蔓延至非犹大建筑。
超过七千五百家犹大商店被毁,二百六十七座犹大会堂被焚烧或严重破坏,数十名犹大人在暴力中丧生,数万人被任意逮捕,关进集中营。
街道上铺满了破碎的玻璃和瓦砾,一片狼藉。
官方媒体对此轻描淡写,称之为“人民愤怒的正当反应”,而警察和司法系统则奉命袖手旁观,甚至协助暴徒。
……
奉天,首席办公室。
张作相拿着情报部门收集到的、关于“水晶之夜”的详细报告和照片,脸色凝重地递给张扬。
照片上破碎的街道、燃烧的会堂、被羞辱的犹大人,触目惊心。
“大哥,特勒西那边……彻底撕下伪装了。
这是系统性的、国家支持的迫害。”
张作相的声音带着一丝厌恶。
张扬快速翻阅着报告,眉头紧锁。
还是自己太包容了啊!
想起后世!
这些等等恶行,张扬只感觉非常解气。
只是现在!
国内对犹大人没有多少印象,还停留在被迫害者的身上。
张扬眉头紧皱,眼眸紧盯着桌上的的情报。
良久。
张扬看向张作相,询问道。
“辅忱你怎么看这些犹大人?”
能够成为炎国情报总长,张作相心里八百个心眼子,他怎么会猜不到张扬的内心世界。
https://www.cwzww.com https://www.du8.org https://www.shuhuangxs.com